高风亮节名人故事 高风亮节的意思简短
时间:2023-10-21 09:40:29 来源:雾女风情文摘 本文已影响 人
高风亮节的名人故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的高风亮节。下面请看小编整理的关于高风亮节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考。
印祖故事
大师生活简朴,吃饭只求充饥,穿衣只求御寒。有人供养珍美的衣食,他不得已接受,转手就赠送别人;如果是普通物品,就交到库房,让大众共享。一次,大师要到扬州刻经处去印经,因为人地生疏,约高鹤年居士陪同。办完事回到上海,高鹤年要带他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挂单,大师不同意,对高鹤年说:“你的熟人太多,你陪我去,人家一定要客气办斋。你我都是苦人,何必苦中作乐,既花钱,又耗时。”高鹤年只得带大师找了一所最冷落的小庙住下来。
大师受请外出讲开示,由于年迈,腿脚不便,信众为他准备了轿子,他却从不肯坐,即使爬山也要驻着拐杖一步步走上去,他说自己是福薄之人,坐轿折福。一次,关絅之居士打佛七,请大师作开示,大师答应在早课时分讲开示。由于早课天还没亮,走山路困难,关居士赶在半夜过后,特地雇了轿子去接,半路却见迎面人影晃动,走近一看,大师正步行而来。大家一再恳请,大师仍坚决不肯坐轿。后来,关絅之居士请大师到家中应供,大师说只要买高粱馒头、炒豆腐渣两样即可。关居士无奈,只得在素斋席上另备这两样东西。
大师住上海太平寺时,一次,关居士去拜访,楼上楼下找不到他,最后在天井中找到了,原来他蹲在地上洗衣服。此时大师已经快七十了。在报国寺时,一次因为烧菜用的酱油稍好,他将明道师大加呵斥:“我等道力微薄,没本事利益别人,哪怕施主的一粒米,都无法消受,还吃什么好菜?”一旁的居士们看见大师如此自律,想着自己在家骄奢我慢的习气,惭愧得无地自容。
高风亮节潘斯濂
潘斯濂(1820~1881年)字兆端,号莲舫,西樵百西村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成进士,选庶吉士,授职编修,充武英殿协修官、国史馆纂修官。后来辗转于山东、四川、浙江、沈阳等地任职。
早期,潘斯濂任江南道御史、京畿道御史、户部给事中等职务。御史和给事中虽然没有具体的行政职权,但是负责对官员的稽查考察,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的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因此甚为百官所忌惮,也常遭嫉恨。
潘斯濂生性耿直,心系民生疾苦,所写奏章直言不讳,因此常常冒犯高官显贵。
潘斯濂任江南道御史期间,上表奏疏,反映广东土匪强盗猖獗,并凑请朝廷饬令广东督抚迅速筹还桑园围被挪用为军饷的维修资金,因此得罪了当时在任的广东巡抚郭嵩焘。郭嵩焘看到慈禧太后的谕旨后,以为潘斯濂所奏是弹劾自己,立即上奏表达不满,说这是御史潘斯濂强加给他的“苛论”,要求朝廷对潘斯濂严加驳斥,并要挟慈禧太后说如果弹劾自己,宁愿辞职不干了。
即使如此,潘斯濂依然不改秉公办事的作风。1879年8月潘斯濂被调往东北沈阳担任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学政。这时,奉天府前任府丞兼学政王家璧,因被吉林将军铭安上书弹劾,被降职三级,王家璧不服,向都察院提出上诉。朝廷谕令潘斯濂确查具奏。潘斯濂查明,吉林将军所奏确实有不当之处,但王某的行为基本属实,仍旧被降职。
潘斯濂担任光禄寺少卿、山东学政、奉天府丞兼学政期间,多次担任会试磨勘官、主考官,殿试及朝考的弥封官,不但对科举会试中的出题、评阅考卷等环节进行稽核检查,还负责对考官的选聘和考核。在封建科举年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旦通过
科举取得功名,就意味着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因此,在科举考试中请托、替考和夹带等各种作弊行为屡见不鲜;贿买考官,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亦是不胜枚举。
但是,潘斯濂在每场科举考试中都是廉洁奉公、抱令守律、慎独慎微。潘斯濂常常牢记曾任礼部尚书,并多次当过主考官的何文安公的教诲:“场中多一查弊之人,则多一作弊之人,故务挈其要领,不尚烦苛刻。”因此,潘斯濂在山东督学时,十分谨慎监督院试的发榜环节,要求批卷的考官要先列好名册,上报备案,然后发榜复试,发现入围者有异常可据此查处。
潘斯濂刚刚督学山东时,就非常恳切地告诫各位考生:“读书奉法,进无侥幸,居无武断。”潘斯濂不但教导考生考试要奉纪守法,不能心存侥幸,不要武断瞎猜,也严格督促考场丁役按章办事,严查违法贪渎行为。每场考试,他都终日威风凛凛地端坐在考院里,进行全程监督。
潘斯濂督学山东之初,遇到两个考官。他们向考生索取馈金未遂,竟截留考生的成绩不报,后事发受侦查,这两名考官连忙准备酒席求通融过关。潘斯濂怒斥其知法犯法,将两人立即解聘。
潘斯濂身体一向清瘦,担任山东学政后竭尽全力整顿科场漏弊,压制贪渎之风,保障科举考试在公平的环境下顺利完成。由于太过操劳,潘斯濂出现了咳血的症状,其他人见状均引以为戒,考场夙弊为之一空。
1875年秋天,潘斯濂收到朝廷谕旨,以光禄寺少卿的身份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温忠翰担任副考官。两人刚到达四川,就有谣言传到总督府,说有两个考生与京城来的考官私通关节。四川总督对此事秘而不宣,默记心中。到了拆卷那天,他寸步不离,把所有试卷都查阅过,并没有这两名考生的名字,他才放心,笑着向两个考官说明原委。潘斯濂与温忠翰莫名惊诧,却始终想不出是谁诬告他们。
1879年8月,潘斯濂调任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学政。这时在京城的一些八旗子弟,以修弟子礼之名,纷纷拿着礼物登门求见。潘斯濂猜到他们的用意,一一婉言拒绝。出山海关第二天,一个儒生打扮的人在驿站门前恭候行礼,要帮潘斯濂安排打点,说愿意伴随左右,保证学政大人奉天之行一路无忧。潘斯濂连忙吩咐随行人员将他严辞斥退。
辽东天寒地冻,潘斯濂的亲朋故友都为他身体担心,纷纷劝他找个借口推掉。潘斯濂却说:“择官而仕,非忠也。苟蒙简任,虽甚险远,安可辞?余年六十,素不习奔竞,今岂以晚岁改节?”好友为之叹服。潘斯濂这番肺腑之言,正是他一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他一贯不善于为个人名利而奔走争竞,虽然知道前途险远,宁以病弱之躯趋之。这难道不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81年11月,正当潘斯濂完成辽宁锦州的督试任务打道回府时,途中感染风寒,最后在督学的任上,于天寒地冻的辽东之地,走完了他六十一岁的人生历程。
潘斯濂一生勤奋不怠,为国尽职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范仲淹的高风亮节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向来都很注重教育,而且乐于扶弱济贫,非常爱惜人才。
当时,饶州城里有一位很有才华的穷书生。一天,这个穷书生在衙门前等待求见范大人,不多时便见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从书生的谈吐中,发现这个书生很有才气,且有报国大志,也得知书生的生活极端贫困,连饭都没吃饱过一顿,家中毫无分文,但还想进京科考。
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志向。于是他想出一个主意,叫随从拿出纸墨,令随从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去复刻欧阳询的碑帖,然后去京城售卖,这样每本可获几千钱。按当时的规定,这个碑刻是不可随便复刻的,但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应了书生的要求。
但是当时天色已晚,书生只好先去休息,准备第二天再复刻。不料,这一夜之间雷雨大作,响雷雨将石碑击得粉碎。穷书生只怨自己命运不佳。范仲淹也为此而叹惜,为了使穷书生不失科考的良机,便从自己微薄的俸禄中拿出些许银两来送给穷书生。穷书生含泪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范仲淹一生都践行了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的名言。后人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表达对他高风亮节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