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隐藏在财经记者背后的“理财秘笈”
时间:2018-11-23 07:08:23 来源:雾女风情文摘 本文已影响 人
“我也是一个股民,我也因为炒股赔了很多钱。本来没做这个节目之前还好,手里还有点钱,做了这个节目之后,就发现一点一点被套,乃至于深度套牢,后来发现连嫁妆钱都赔进去了。”这是央视一个女记者在一场座谈会上曾经发表的感言。
在外人看来,作为央视财经的记者兼主持人,主持着两档专业财经类节目,她或许能够很方便地获得一些股市专家的炒股技巧和诸如内幕消息的股市信息,炒股时肯定稳赚不赔。而事实却证明,她炒股也这般严重被套。
“当我做这个节目之后,身边很多人会问,你那儿有什么消息吗?买哪只股会涨?我说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我知道的我已经在节目里说了;我在节目里面不能说的,我也不知道,因为专家也不会说。所以我说,我知道的,跟你们知道的没有任何差别。”该记者说,“在现在的股市里,如果还是想凭着谁说的什么消息去买股,你赔的概率是99%,我自己也试验过。可能你今天捞着一个涨停,但是过两天又都赔进去了。”
还有一个记者分享了他2016年遭遇股市“黑天鹅”的经历:“1月份大盘下跌超过20%,我虽然也不断减仓,但由于大盘下跌太快,等到1月底,我去年一年的股市盈利已经损失半数以上。”
股市暴跌之后,记者开始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债券和券商理财产品上,正好赶上了债券基金上半年的牛市行情,略微弥补了股市的亏损。由于券商理财产品属于定增产品,上市之后也出现了大幅回调,于是又果断进行了补仓操作,在之后反弹中逐步退出,最终成功实现了盈利。
财经媒体人真正的优势是什么?
如此看来,其实财经记者也并没有什么“葵花宝典”,该亏本还是会亏本的。但是,小编认为在以下几点,财经记者比普通人有一些优势。作为普通投资者,如果掌握这些优势,也可以在理财上胜人一筹。
1、更快地接收信息
“财经记者应成为公众的眼睛。”《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曾说。眼睛,是人体中从外界获得信息最快的器官。财经记者也是这样,在面对市场时,记者就是投资者的眼睛,为投资者梳理各种信息,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这其中,记者的优势在于更快地接收到信息,并分析处理。
在信息爆炸的今日,投资者还应像记者一样有一双“慧眼”。所谓“慧眼”,就是在一页又一页的新闻中,迅速地提取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如此这般,每日勤奋地看新闻,作为投资者的你,也会发现对投资理财的嗅觉也更灵敏了。也许你看了新闻,赚钱的好机会也不一定会眷顾你,但你不看的话,机会是一定不会眷顾你的。
2、更容易成为“行家”
在旁人看来,财经记者每日所接触的可能是大公司的总裁,或是惊心动魄的股价跳水事件等,可谓十分精彩且意义非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财经记者所做的都是相对枯燥的事情。
首先,作为一名财经记者,专业知识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在西方,很多财经媒体的记者或者是大众媒体中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都必须有一个相关的学位,即有最基础的经济知识,能看明白公司报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在工作中,财经记者所要报道的内容往往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如果不明白这些术语的意思,将很难写出好的文章。但实际上,掌握这些术语并不难,只要花时间研究透就可以了,有些常用术语因为使用频率较高,熟练掌握使用后,也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了。
此外,相对于金融业从业者,财经记者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有机会聆听财经界领袖人物的演讲,有机会和他们对话,甚至是一对一的采访。在这样的活动中,记者学到的是最生动、最实用、最新鲜的财经知识。在这样的机会中,记者一方面要甘当小学生,向财经界领袖人物虚心求教;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功课,能够和他们有共同话语。
跟踪一个领域时间久了,不少财经记者就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
作为投资者,虽然不用像记者一样,需要深入浅出地进行报道,但是只要能把记者报道的内容看明白,慢慢也是可以成为 “行家”的,一些对自己要求更高的投资者,只要有时间、精力,都可以“钻”到行业领域中,把知识吃透。
3、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谈到理财的风险承受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财经记者对个人的资产配置规划会更清晰一些,知道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哪个等级上,这樣从根源上就避免了因为亏本而导致心理崩溃等情形。
具体到理财品种中,例如炒股,财经记者的“秘诀”并不是什么内幕消息,多的只是一颗平常心。心理学家忠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炒股。炒股容易伴随很多和人性逆向而行的心态,比如不愿止损,喜欢不顾外在条件,在股市跳进跳出,好获小利等等。没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对挫折和突变会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面对阴晴不定的行情,虽然财经记者可能不能像交易员那么从容不迫,但因为工作原因,也是见怪不怪了。其实,他们只是在市场中该止盈的时候比你少一点点贪婪,该止损的时候又比你多一点点冷静而已。
同样,投P2P等理财品的记者,也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当遇到理财逾期等问题时,你还在气得跳脚,但是他已经在分析如何维权了。